40岁做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真实感受:后遗症与选择医生的关键
10年前,我决定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手术,当时的我40岁,迫切希望通过手术改善口呼吸和面部轮廓问题。如今10年过去,我想分享一些真实的经历和教训,希望能给考虑这类手术的人一些参考。
首先我要说的是,任何手术都有风险,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这种四级大型手术。虽然技术已经很成熟,但个体差异和后遗症依然存在。比如我术后一个月嘴巴只能张开三指,今十年过去仍无法完全,好在不影响吃饭和说话。另外还经历过暂时性嗅觉失灵、喉咙痰多、声音沙哑等问题,但困扰的是长期的麻木感 - 术后十年,下巴和下唇偶尔还是会感到麻木。
年龄与手术时机的考量
现在做这类手术的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,而我40岁才做确实算晚的。年龄越大,能力和组织再生能力都会下降。所以如果你已过35岁,更要谨慎评估手术必要性。手术后我的皮肤曾出现不平整、长痘等问题,医生说这是大范围剥离组织后的常见反应。虽然三个月后好转,但期确实比年轻人更长。
医生的选择关重要
回顾这十年,我后悔的就是没有花更多时间选择医生。后来认识不少做过同样手术的朋友,他们大多,关键差异就在于医生的选择。好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不仅技术,更能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,大限度避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。建议少3-5位,比较他们的方案,而不是像我当年那样一时冲动就决定。
手术后的长期护理
很多人以为术后期过了就万事大吉,其实远非如此。比如我这十年来一直避免吃太硬的食物,因为截骨部位始终比较脆弱。面部偶尔还会发出响声,虽然不痛但总让人不安。记忆力方面,我不确定是全麻的影响还是年龄原因,但确实感觉不如从前。这些长期变化都需要有心理准备。
理性看待外貌与健康
不可否认,手术确实改善了我的外貌,但我现在更想强调的是健康和功能的平衡。很多家长反对孩子做这类手术,担心健康风险,这种顾虑是有道理的。外貌改变带来的"爽感"是暂时的,而后遗症可能要伴随一生。在决定手术前,一定要问自己:这些改善值得我承担这些风险吗?
后我想说,这篇文章不是要吓退想做手术的人,而是希望大家能更地了解口腔颌面外科手术,做出理性决定。关键是要选择的医生,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生理准备,把风险降到低。如果你正在考虑这类手术,不妨多给自己一些思考时间,这可能是影响你一生的决定。





